重慶火鍋英雄 | 餐飲面孔
重慶城傍水依山,層疊而上,是有名的山城和江城。山水之城,波光粼粼,山水之夜,星光燦爛,重慶之景,奇麗醉人。
影視作品中的采景也多擇于此地,如《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鋌而走險》等,尤其2016年的《火鍋英雄》,不僅讓更多外地人認識洞子火鍋,而且對重慶這座火辣辣的城市也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2018年重慶通過抖音短視頻徹底爆紅,成為新晉網紅城市,一時間吸引大量游客來重慶打卡:洪崖洞、解放碑、磁器口……當然少不了紅紅火火的重慶老火鍋,很多人不遠千里只為品嘗這一口當地美味。
01 足球教練&金牌銷冠
1980年,重慶長江大橋竣工通車,為長江上游第一座公路大橋。1981年,重慶人自己的可樂——“天府可樂”面世,并迅速成為享譽川渝的特產。1982年,王一達出生在重慶,父母作為專業運動員,他卻成為第一個將重慶火鍋帶到北京城的“體二代”。
父母從專業隊退下以后在體育局任職,受家庭環境熏陶,他7歲開始練體育,12歲進體校,15歲入專業隊(重慶市體工隊),曾代表重慶市參加城市運動會,20歲離開體工隊,順應母親的心意,去體育局工作。
故事的走向本該繼續如此,王一達安安穩穩任職體育局,從此過上穩定體面的生活。但這些對于一個20歲出頭、不安于現狀、想要闖蕩一番事業的重慶小伙子來說,他知道這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2005年年初,和許多懷揣“京漂夢”的人一樣,他渴望看到更廣闊的天地,憧憬著在這個充滿機會的城市擁有一個美好未來。當23歲的王一達帶著女友來到北京的那一刻,一條嶄新的故事線就此拉開。
初到北京,這個城市并沒有想象中的友好,跟生活了23年的重慶老家比起來,一切都那么陌生,最深刻的感受就一個字——貴!面對高昂租金和物價,經濟收入變成當務之急,第一份工作是置業顧問,通俗的說,就是房地產中介。
上班第一天,正磕磕巴巴給一位顧客介紹樓盤,誰曾想對方根本聽不懂他滿嘴重慶味的普通話,點名要換人。王一達沒想到,北京第一關,竟敗倒在普通話上,內心很受挫。下定決心攻克語言關,為此每天騰出時間勤加練習。
即便過了語言關,業績也比較冷清,拿著一個月800元的底薪,交著每個月2000元的房租。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好幾個月,生活很是拮據。稍微猶豫就可能放棄,可他從未想過回到原來的路上,哪怕一秒。直到下半年換了項目,憑借性格幽默風趣,加上為人勤奮靠譜,在區域內蟬聯半年銷冠,收入翻了30多倍。
通過房地產中介這份工作,王一達基本跑遍了北京市大大小小區域,對北京交通路線門兒清,每條街道都印在腦海里,地標建筑熟記于心,加上跟各種職業的人打交道,讓他更加迅速了解北京這座城市。
未曾料想,金牌銷冠王一達對這座城市的熟悉和認知程度,竟為他日后餐飲之路埋下伏筆。
說干就干,聽朋友說雍和宮大街前面一個店鋪要轉讓,見面后談的不滿意,往回走的時候路過公交車站等車。回頭看的那一瞬間,發現公交站后面有個店,門店很窄,約三米,需要穿過一個二十八米的過道才能進去,這不就是重慶的洞子火鍋嘛。
走近看,正好貼著招租,簡直是天意。只因在公交站多看了一眼,王一達的第一家火鍋店確定選址,裝修按照重慶當地火鍋店的感覺,采用獨特的重慶火鍋元素:石桌子、木板凳、寬板凳、大鐵鍋、九宮格、全牛油……因此取名寬板凳,第一家店230多平,投資60多萬,于2006年4月29日正式開業。
大鐵鍋、九宮格、全牛油的重慶火鍋
24歲之前,王一達從來沒進過菜市場,開火鍋店后,每天去菜場買菜。不僅如此,店里的服務員、收銀員、后廚、洗碗等各個崗位都干過,一番基層工作后才算對餐飲有些基礎了解,但店里生意依舊沒有起色。
實在沒招了,找江湖人士擺了一卦,大師說:“秋天以后。”他就把秋天當做一個希望,決定破釜沉舟再努力一把!如大師所料,秋天來了店里生意好轉。現在回想起來還是一段趣談,火鍋生意可不就是天冷生意好嘛。
慕名而來的顧客,從早上10點半到晚上11點,一直排隊,中間不曾斷檔,成為雍和宮大街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03 重慶火鍋即井格
230平米的火鍋店,一個月流水賣到120萬,在那個年代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奇跡。2011年冬天,王一達賺到真正意義上的人生第一桶金。
美好與榮耀正在環繞著這個年輕人。
人生總是起起伏伏,生意也是浮浮沉沉。
2013年是企業發展遇到第一個大轉折。隨著亞運村店、通州店的陸續開業,已經有7家店。那時王一達滿北京的跑去店里收錢;火鍋底料是由大廚騎著摩托車到各門店單獨熬制,味道還做不到標準化;經營上完全沒有體系,純個體戶思想。
也是那一年,他才有了組建團隊的意識,在蘋果社區租一套150平米2室1廳的房子,加上自己,辦公人員一共六人,其中有財務、人力資源等。不久建立中央廚房,直到2013年王一達才不親自買菜,放心交給統一采購人員,自己慢慢地從總往店里跑,到踏實坐在辦公室。
讓他感受最深刻的是2013年年底,第一次給600多人開年會,當時看到這么多人,他就知道自己已經停不下來了。也正是這次轉折,讓他從個體戶思維向企業思維轉變,開始仔細學習思考公司宏觀發展、員工管理,以及如何提升組織力等問題。
2014年戰略上做出改變,一直盤旋在街邊店,未曾進入shoppingmall,同年8月份第一家商場店選在北京市悠唐購物中心,結果讓人驚喜,一開即爆,500多平火鍋店,一天流水6、7萬,是街邊店到商場店一個里程碑式的跨越。2014年亦是瘋狂野蠻生長,一年開到17家店,整體產值過億。
高光之后便是長達兩年之久的品牌糾紛之爭。
做了多年的餐飲品牌,開了近20家店,名氣慢慢變大,卻被告知招牌不能繼續使用,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但是性格豪爽執拗的王一達,就是跟別人不一樣,2015年2月2號,一咬牙一跺腳,19家火鍋店連夜更名——井格。并特意拿出30萬元,把與井格有關的全品類商標都注冊下來,吃一塹必須長一智。
“壯士斷腕”的連夜更名,換一個不確定的未來,這一舉動震驚餐飲圈內外,大家都在懷疑:到底能行嗎?
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重慶這個城市,有產品但沒有品牌,大家的品牌意識相對薄弱,而以前已有的那些品牌也跟現在的發展不匹配了。正是因為這次更名“井格”,更加凸顯重慶火鍋特色即九宮格,強化了重慶火鍋在大眾視野中的影響力,也奠定了井格作為全國重慶火鍋行業的領軍地位。
品牌總是攜帶著創始人的基因,井格就像另一個王一達,總是在不斷地自內而外打破、改變、創新。正如他說:“做餐飲真的要折騰,不折騰不行。”
從“井格老灶火鍋”到“井格重慶火鍋”,是經營思維的顛覆;從直營到開放加盟,是商業模式的轉變。在不斷改變的同時,必須堅持使命:弘揚巴渝火鍋文化,打造國際產品。這樣才會在錯綜復雜的市場中保持清醒,守住井格的初心。
為了適應市場競爭,滿足消費者味蕾,井格每年都在變,幾乎是條變色龍。餐飲以前的差異化很單一,落在產品上,但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現在更多是落在顧客體驗感上。就是讓大家通過視覺,嗅覺,聽覺,味覺和觸覺,體驗重慶,即使不在重慶也能感受到這個網紅城市熱辣的味蕾和獨具特色的巴渝文化。
在視覺和觸覺上,井格早期階段是白墻,什么也沒有;第二個階段是青磚,那會剛賺錢;第三個階段,即2.0階段才逐漸強化品牌意識;到現在最新3.1店面,是基于分析90后消費者心里,他們喜愛極簡風、ins風,所以整體設計風格更加明亮、簡單。
升級后的井格設計風格,更加簡單、更加明亮
正如他所說:“企業的瓶頸永遠是兩個瓶頸,一個是老板思維瓶頸,另一個是企業內部組織的瓶頸。”經過一個多月的掙扎和考慮,王一達將公司成員們召集在一起開會,宣布對公司組織進行調整,打造職業化團隊,換了強勁的人、換了組織、換了結構。
老板思維同樣至關重要,他一方面學習餐飲專業知識,不斷迭代自己;另一方面跨界學習,跟其他行業的人,如房地產、跟金融、IT、互聯網……因為商業是互通的,跨界會給他帶來更多思考、啟發。
只有老板思維和企業內部組織力的瓶頸都破了,企業發展才能擁有一片瓦藍的天空。
如今井格已經覆蓋華北地區津京冀、華南地區江浙滬,山東山西在明年規劃中,出海計劃也在不遠的將來。擁有如此規模的井格,更加懂得居安思危,直到現在,井格依然在同質化情況下做差異化,在市場上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雖然還沒有形成閉環,但一直堅持在路上。
餐飲行業沉沉浮浮10多年,王一達認為做餐飲最重要的一點是堅持。“正如西貝賈國龍、海底撈張勇,作為餐飲界大佬,他們在取得巨大成就后,依然深耕餐飲市場,堅持帶領中國餐飲行業往前走,這是值得人尊敬的。”
就自己而言,他根本沒想過退休,希望能夠把井格當成畢生事業去做。這是王一達自己所選的路,所以哪怕是無盡深海,也毫不猶豫,只有一猛子扎下去。相信未來五年、十年乃至更長久的未來,井格依然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規模不斷擴大。王一達也作為重慶火鍋英雄扛起弘揚巴渝火鍋文化的大旗,堅持帶著重慶火鍋繼續走向更廣闊的區域。
轉眼2019年秋意漸濃,薄霧迷蒙,似輕紗一般浮在他的眼前,前方和來路都看不清,但王一達的內心一片澄澈,自24歲踏上餐飲這條路,便再沒想過離開……
采訪&文 | 李潔
編輯 | 李潔
本文版權歸 [餐飲面孔] 所有,欲轉載請聯系平臺獲得授權
往期面孔
餐飲時代,盡看人物
尋求合作報道
關注微信公號,留下聯系方式和采訪對象信息
餐飲面孔入駐媒體平臺:
今日頭條、百度百家、天天快報、搜狐新聞、騰訊新聞、簡書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上一篇:早餐排行榜前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