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中餐館在德國走過百年歷程
參考消息網1月6日報道據德新社1月4日報道,中餐館在德國已經走過百年歷程。
報道稱,想象一下,一家餐廳因其食物而被稱為“意大利餐館”“法國餐館”甚至“歐洲餐館”,聽起來有點奇怪。但是對于“中餐館”來說顯然不奇怪。這種情況表明,在德國,菜單上提供中國菜的餐館有一些特別之處。德國第一家中餐館據說在100年前就已經開張了。
報道稱,1923年被認為是年輕的魏瑪共和國的命運之年。經濟衰退,國家破產。開足馬力印鈔讓通貨膨脹爆炸性增長。但是,那一年發生的不只有災難,也有烹飪方面的新鮮事。
“1923年,第一家中餐館在柏林康德大街130B號開業,”德國聯邦政治教育中心在一篇關于柏林的論文中寫道,“它由(中國駐德)前公使館廚師經營,名叫‘天津飯店’。”
據報道,聯邦政治教育中心稱,第一批中國人于20世紀初來到柏林學習。上世紀20年代,中國學生協會將辦公室設在康德大街118號。
時至今日,康德大街仍被認為是德國首都的亞洲街或唐人街,即使它不能與舊金山或紐約的唐人街相提并論。
“在上世紀20年代,一家提供非歐洲美食的餐廳絕對不同尋常,”幾十年來一直研究中國移民歷史的漢堡歷史學家拉爾斯·阿門達說,“1923年在柏林開業的‘天津飯店’可能是德國第一家也針對德國人的中餐館,例如它吸引了年輕的知識分子和波西米亞人。”
阿門達說,漢堡的中餐館雖然開業更早一點,但其歷史卻相當模糊。“早在1920年,那里的警察當局就注意到有來自英國港口城市的中國人來到漢堡圣保利區開設酒吧和商店,提供粵菜,因為很多海員來自香港。但現在幾乎找不到關于這些早期中餐館的信息。”
據報道,漢堡的第一批中餐館并不是針對德國人,而是針對輪船上的中國船員。漢堡還有中國主題的娛樂場所,有舞蹈和舞者。阿門達說,例如作家庫爾特·圖霍爾斯基就對名為“新中國”的舞廳贊不絕口。在納粹時代和戰爭期間,國際美食再次陷入困境。但正如阿門達所知,它們并沒有被完全驅逐。“1944年的電影《大自由7號》有一個較長的場景在名為‘上海’的模擬酒吧拍攝。在該電影中,中餐館象征著航運國際化。”
報道稱,戰后時期,在年輕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中餐館很快被視為廣闊世界的象征。今天,根據英國輿觀調查公司一項具有代表性的調查結果,在德國成年人選擇到外國風味的餐館就餐方面,中餐館排名第三,僅次于意大利餐館和希臘餐館。
報道稱,2023年,德國的中餐館已不計其數。漢堡“點心屋”自1964年以來一直在火車總站附近營業,號稱是該市“最古老的中餐館”。而在柏林,距離舍內貝格區巴伐利亞廣場不遠的“龍門飯店”自1969年就已存在。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