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喜歡上“中國人不吃”的美式中餐?
開回國的美式中餐,為何令有海外生活經歷的人如此著迷?
撰文 - 何亦陽
編輯 - 馬 路
北京的六月正值酷暑,亮馬橋一座老舊的美食城里,狹小電梯擠滿了行色匆匆的外賣員,顯得十分炎熱。電梯抵達三層,眼前平鋪開來一系列小檔口,店鋪的招牌大多都耳熟能詳:黃燜雞、豬腳飯、港式燒臘、漢堡、東北盒飯…
夾在漢堡店和燒臘店之間的檔口有些特別。紅燈籠掛在門臉,一個小型的兵馬俑立在收銀臺一旁。海報醒目地張貼在墻上,背景是紫禁城金色的屋檐,主角是一盤“李鴻章炒雜碎”——有點像是加了洋蔥和包菜的炒合菜,讓人覺得熟悉而陌生。飯點的外賣單子有些多,店老板坦克(化名)正在緊鑼密鼓地出餐。
這家店叫“竹子快餐”,主打美式中餐。坦克沒有在美國生活過,但小時候在那里吃過一次美式中餐,酸甜的口味給他留下了不錯的印象。他希望把美式中餐帶到國內,給食客不同于黃燜雞和豬腳飯的新奇體驗。
令坦克有些意外的是,竹子快餐的食客很多都是是剛剛回國的留學生;這家店也在社交媒體引起了海外華人的廣泛討論。為什么開回中國的美式中餐廳,會令有海外生活經歷的人如此著迷?
#01
如何把美式中餐呈現給中國食客
學中餐出身的坦克對餐飲業的現狀有自己的看法。他覺得這么多年來,北京的美食城里賣的無非就是炒面、黃燜雞、自選菜等等,有些乏善可陳。所以摸索開店方向時,坦克希望找一個既有異域風情,又有中餐底子的東西,便選擇了美式中餐。
經過百余年的融入,美式中餐早已是北美社會的主流餐飲種類。為了迎合當地人的口味,美式中餐以油炸和酸甜口為主。選料上也更多地使用當地食材,比如西藍花、玉米筍,甚至有用杏仁做的杏仁雞丁(Almond Chicken)。這意味著美式中餐與中餐有較大的區別。
開店前,坦克只是在小時候吃過一次美式中餐,對這個菜系并沒有太多的了解。于是,他在網上檢索各種資料進行學習。他發現,國內對于美式中餐制作方法的報道少之又少。除了西方廚師的教學視頻和兒時的記憶,剩下的只能靠自己琢磨了。
美式中餐從沒有在中國生根。2018年5 月,美國知名中餐連鎖品牌PF Chang在中國開設了首家分店,但僅僅一年后宣告停業。有媒體分析,其失敗的原因不僅僅是不符合中國人的口味,也是因為價格中國的餐飲市場競爭過于激烈。
坦克的母親曾在加州生活過一段時間,她不看好坦克把美式中餐帶回中國的想法。她說,我在國外都不會去吃美式中餐廳,回國就更不會吃了。
坦克并不這樣想。在全球有2300多家店的美式中餐品牌熊貓快餐(Panda Express),近年來將分店開到了亞洲的韓國、日本、菲律賓等地。熊貓快餐的成功擴張,證明了東亞人可以適應美式中餐的口味,給了坦克更大的信心。而且他覺得北京人本身就對甜味十分包容,像魚香肉絲、糖醋里脊這樣的北京菜都是有甜口的。
圖 - 竹子快餐老板坦克
和朋友提出做美式中餐的時候,一多半人持反對意見,擔心廚師們并不會做。但坦克覺得,美式中餐90%都是中餐的技法,做起來不難。
雖然兩位主廚都沒有做過美式中餐,但是坦克鼓勵他們大膽地去做,不用害怕犯錯。“第一是它并不復雜,因為沒有太多的復合味,也不需要調高湯;第二是很多食客也沒吃過美式中餐,最開始只要味型大致一樣就行,然后再根據反饋一步步去改良。”
坦克也沒有完全照搬傳統美式中餐的口味,他有意避免了大酸和大甜,讓菜品更加符合中國人的口味。
#02
回到中國的美式中餐,令留學生著迷
坦克沒有想到的是,在中國開美式中餐廳這件事,在小紅書上先火了。
幾名食客最先在小紅書上分享了在國內吃到美式中餐的新奇經歷,這幾條帖子很快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在參與評論的用戶中,接近一半的人都來自國外,包括美國、加拿大、歐洲、澳洲等地。在國內的用戶,大部分也都有過在海外生活的經歷。大家感到新奇和震驚,只有在國外才能見到的美式中餐,竟然出現在了國內。
小紅書的評論分成了兩種意見陣營,一方是美式中餐的鐵粉;另一方覺得美式中餐實在沒什么可吃的。
圖 - 小紅書上意見兩極
美式中餐本身就是具有爭議的菜系。它與正宗中餐的口味大相徑庭,形象也往往是低廉的。
在北美,美式中餐通常出現在商場美食城的狹小檔口,或是路邊有些簡陋的店面。做法大酸大甜,油炸居多,沒有什么精細的講究。
華人里,有的人喜歡這個口味,更多的人并不能接受。無論喜好與否,由于正宗的中餐并不算多,海外華人很多時候不得不去吃美式中餐。
正是因為承載了這樣一份有關“不得不吃”的共同記憶,開回國的美式中餐廳,令有過海外生活經歷的人十分新奇。新奇之余,他們真的會去到現場嗎?
David是竹子快餐的顧客之一,今年夏天剛從國外回來。一份左宗棠雞和炒面的套餐,讓他夢回在加拿大讀本科的日子。大學時,他會時不時去學生中心的一家美式中餐檔口吃飯,那里會賣茄子、豆腐青菜之類的。
“那時候覺得好不容易能吃一口中國菜,能救個命,要不然天天只能吃Subway(賽百味)。”回國后有一陣子沒吃美式中餐了,David有些想念,正好在網上看到有關竹子快餐的帖子,就想來嘗一嘗。
圖 - 檔口前的小兵馬俑
Kevin已經回國好幾年了,他曾經在美國工作多年,也在中餐館打過工。他很想看看開回國的美式中餐,和他記憶中的味道是不是一樣的。大體上是相似的,竹子快餐甚至也發幸運餅干,一種美式中餐外賣都會附帶的小贈品。
但他發現,具體的口味還是有些區別。相比于美國,竹子快餐的左宗棠雞減少了甜度。在Kevin生活的地方,美式中餐廳喜歡給左宗棠雞裹上厚厚的一層醬,基本上能鋪滿大半個盤子。
小紅書上有人戲稱,來這里吃飯是因為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癥”——他們在海外被美式中餐折磨久了,反而對這樣的食物產生了依賴的情愫,于是便會懷念。
不論喜好與否,許多海外華人都有過“不得不吃”美式中餐的經歷。逐漸地,左宗棠雞、李鴻章炒雜碎和上海炒面已經悄然成為了他們在海外生活過的符號象征,構建了一份屬于海外華人社群的身份認同。
#03
漸行漸遠的美式中餐與海外華人
2022年,美國已經有超過45000家中餐廳,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美國麥當勞、肯德基和必勝客店鋪數的總和。
今天,在海外尋找一家正宗的中餐廳,仍然困難嗎?仍然要“不得不吃”美式中餐廳嗎?
根據教育部的數據,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出國留學人數增長迅猛,2000年時僅有3.9萬人,2019年已經達到70.35萬人,增長了接近18倍。
今年4月發布的一項報告指出,中國已經連續15年成為美國第一大國際學生來源國。
海外華人數量驟增,意味著中餐市場的需求已經遠遠超過以往。今天,海外中餐不再一定需要通過“美國化”來讓自己生存,因為即使只是面對中國食客,就已經是十分龐大的受眾群體了。
正因如此,海外的中餐業正在發生新的變革。
今天,走在紐約、洛杉磯、溫哥華等大城市的街頭,你會時不時為路邊熟悉的店面感到恍惚。無論是海底撈、眉州東坡、全聚德等已經出海的中餐品牌,還是賣米線、小籠包、重慶小面的地道小店,都讓家鄉的味道變得不再遙遠。你甚至可以在曼哈頓林立的高樓間,吃到正宗的涼皮、扯面和羊肉水餃。
《紐約時報》的一篇評論文章認為,在海外,中餐行業的話語權已經發生了變化。與中年移民主理美食中餐廳不同,許多年輕的新一代創業者正在涌入海外中餐行業,用自己的方式去講述更真實的中餐故事。中餐不再需要為迎合主流受眾而更改定義,正宗的中餐變得比以前更有吸引力了。
誠然,在海外的中小型城市,尋找正宗的中餐仍然不是一件易事。“不得不吃”美式中餐的故事仍在不時發生,但逃離這樣的故事正在變得更容易——也許只是需要搭上一輛前往大城市的列車。
19世紀末,華人將中餐的口味改良,讓它以美式中餐的形態融入了北美社會;百余年來,美式中餐廳不僅為華人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也成為了異鄉人尋找故鄉味道的空間。如今,美式中餐與華人的關系,悄然發生了新的變化。
坦克的竹子快餐,引申出一個新的思考:今天的海外中餐,仍然需要通過兵馬俑和竹子的元素來凸顯中國文化,再用顏色醒目的酸甜食物來迎合當地人的口味嗎?當中餐開始有能力以原貌呈現在海外,美式中餐正喪失過去一個世紀以來與海外華人社群的緊密連接。兩者面向截然不同的受眾各自生根。
當美式中餐回到中國,雖然熟悉,但更加陌生。
- END-如果您有線索或想要討論更多,歡迎在后臺輸入關鍵詞“讀者群”,加入我們。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