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圈沖刺港股:今年前四月凈利潤1.2億,茅臺、天圖有入股
日前,鍋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披露了通過聆訊后的資料集,即將在港股掛牌上市,華泰國際和中金公司為聯合保薦人。更新數據顯示,今年前四個月,鍋圈實現收入20.78億元,同比下滑3.8%,毛利達到4.39億,同比增長47.7%;錄得凈利潤1.2億元,同比扭虧為盈。截至2023年4月30日,鍋圈在中國擁有9844家零售店(6家為自營店),加盟店數目較2022年底期內凈增622家,涵蓋中國29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
鍋圈定位為一站式在家吃飯餐食產品品牌。招股書援引第三方機構數據稱,“于2022年,按在家吃飯餐食產品的零售額計,我們于中國所有零售商中排名第一,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為3.0%。”“于2022年,按零售銷售額計,我們為中國最大的家庭火鍋及燒烤品牌。”
截至2023年4月30日,鍋圈的產品組合包括八大類別:火鍋產品、燒烤產品、飲料、一人食、即烹餐包、生鮮食品、西餐和零食等合共710個SKU。據統計,鍋圈在全國范圍內銷售的產品中有約95%系“鍋圈食匯”自有品牌產品。根據招股書,火鍋產品(肉類、丸類、火鍋底料等)是鍋圈的收入支柱,2020~2022年及2023年前四個月,火鍋產品收入占總收入的81.9%、79.7%、75.8%、74.8%,而同期燒烤產品收入占總收入5.8%、7.6%、10.1%、12.3%,反映出鍋圈正逐步降低對火鍋產品依賴。
鍋圈的大部分收入來自向其加盟商銷售鍋圈的自有品牌產品,由此也被外界認為其收入主要依賴加盟商。招股書顯示,2020~2022年及2023年前四個月,鍋圈銷售給加盟商的收入占比從98.2%下降至87.6%,其他銷售渠道(食品批發商、超市、餐廳及企業客戶,以及直銷給消費者)占比則從0.2%上升至10.1%。招股書在風險環節表示,公司過去的收入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門店網絡的快速擴張,而廣泛的門店網絡主要包括由加盟商經營的加盟店。“我們的經營業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等加盟店的業績,有關業績亦反映我們加盟商的營銷能力及管理技能。”
在財務業績方面,據統計,2020~2022年,鍋圈總收益分別為29.647億元、39.578億元、71.735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33.5%、81.2%。毛利分別為3.293億元、3.553億元、12.49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7.9%、251.5%,主要由于在家吃飯產品及相關產品銷售的明顯增長,帶動總收入增加。鍋圈在2020、2021年內分別錄得虧損0.43億元、虧損4.61億元,主要因人力增長及門店擴張、市場營銷投入加大,隨著廣告和推廣開支下降,2022年鍋圈實現盈利2.4億元。
2023年前四個月,鍋圈實現收入20.78億元,同比下滑3.8%。錄得凈利潤1.2億元,同比扭虧為盈。招股書解釋稱:“(收入下降)主要是因為2022年首四個月火鍋產品的銷售額較高,部分原因是人們在疫情消退后更頻繁外出吃飯。收入的小幅下降被毛利率的改善所抵消。”盈利改善主要因門店網絡擴張和在家吃飯產品及相關產品的盈利能力提高。鍋圈毛利率從上年同期的13.8%改善至21.1%,主要因為銷售成本下降,以及報告期內推出新的或升級的、利潤率較高的火鍋燒烤產品。
在股東構成方面,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鍋圈創始人、董事長、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楊明超,鍋圈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兼執行副總裁孟先進及鍋圈控股股東之一李欣華根據彼等之間的一致行動人士協議,通過鍋圈實業(上海)有限公司,共同于已發行股本總額中擁有約33.01%權益,而楊明超亦通過上海鍋小圈企業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及上海鍋小圈農業科技服務中心(有限合伙)分別于鍋圈的已發行股本總額中擁有約12.42%及3.21%權益。因此,楊明超、孟先進及李欣華間接于鍋圈的已發行股本總額中共擁有約48.64%權益。此外,天圖基金、茅臺基金、招銀國際等也位列鍋圈的機構股東名單。
招股書稱,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百姓生活方式及消費理念的改變,盡管在家做飯、餐廳堂食和外賣仍是中國人的主要用餐方式,但在家吃飯餐食產品作為一種新興選擇正越來越受到歡迎,自2018年以來以25.5%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至2022年的3673億元。鍋圈希望通過上市募集資金,用于通過提高上游產能及效率增強供應鏈能力,包括升級擴充生產廠房和產線、擴大自制產品組合;開設及經營自營店(計劃在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及東南亞選定城市開設高端黑珍珠店);建立產品研發中心以及升級和購買相關設備;以及用作營運資金及作一般公司用途。
采寫:南都記者 傅曉羚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