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食材店開到了家門口,今天你吃火鍋沒有?
作者:田巧云,新零售商業評論高級編輯
“新興市場或成王者誕生地。”
最近,一股冷空氣橫掃中國,冬天正式來了。
一群人聚會,圍著一個咕嘟咕嘟冒熱氣的火鍋,簡直就是冬天的標配。
上周五晚,上海的汪小姐想和閨蜜們來個火鍋之約,但在海底撈等位1個多小時后,前面仍有超過20桌食客。
于是,汪小姐和朋友們決定轉戰火鍋外賣,在路上下了訂單,到家后半小時左右就收到了包括底料、食材在內的全套火鍋產品。
如今,因為怕等位,像汪小
不妨看一組來自盒馬的火鍋數據:2020天貓雙11期間,盒馬的火鍋銷量是去年的8倍,7成訂單來自線上外賣。
事實上,在火鍋外賣業務之外,火鍋界還誕生了一些新的物種。
既有線上的火鍋食材外賣品牌淘太郎,也有線下開店的食材超市如鍋圈食匯、辣圈、川鼎匯、煌大鮮等。
前不久,海底撈也在北京朝陽區也開了一家“外送食材自提店”,顧客可選擇線上下單配送到家或線下到店自提兩種模式進行消費。
如果說火鍋外賣是火鍋堂吃業務的另一個場景,那么這種“一站式購齊”的火鍋食材超市,則是火鍋外賣的延伸。海底撈這個傳統火鍋界大佬的加入,不免讓這個延伸變得更有想象空間。
火鍋市場的巨大空間也吸引了資本的目光。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共注冊相關火鍋企業5.06萬家,同比增長4%。截至2020年12月7日,火鍋相關項目共發生投融資76次,其中呷哺呷哺和鍋圈食匯分別有過4次投融資。有新聞報道,今年IDG資本連續兩輪投資鍋圈食匯,而懶熊火鍋則獲得了字節跳動的投資。
火鍋場景的變遷
鍋的消費場景,零售君特地采訪了“左庭右院”創始人鄭堅。
他介紹,左庭右院約在三年前開始嘗試火鍋外賣。一開始,并沒有把這個業務當作重點,只是抱著“別人做我也做做看”的態度,將其作為堂吃的一個補充。
左庭右院的外賣經歷很有代表性。事實上,外賣行業最早始于餐飲行業,只是當絕大多數餐飲企業已經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之時,火鍋外賣卻受制于火鍋場景、火鍋特性、配送成本,以及消費者習慣等因素,一直沒有太大的突破。
這一點可以通過火鍋行業的龍頭老大海底撈的年度財報窺見一斑。即便在其高速增長的2019財年,海底撈的外賣業務也大增38.6%,但相比全年265.56億的總營收,4.48億元外賣營收仍顯得微不足道。
實驗場和試金石,也給了火鍋企業在嘗試新業務模式時不小的容錯機會。
第一個階段是早期的主動試水,這一階段的外賣業務占比很低,大約在2.5%左右,外賣只是堂吃的補充;
成都一家名叫“芙蓉樹下”的非遺冒菜品牌,目前已在全國開設了1300多家門店。
作為一家專注于餐飲和連鎖行業的投資機構,易基金聯合創始人劉曉東最近頻繁飛往重慶,了解火鍋衍生生意,其中一個項目就是“火鍋一人食”,這個項目也是劉曉東在“創業中國人”節目上作為投資嘉賓時遇到的。
此外,目前在重慶已經有一些專做火鍋供應鏈的企業,通過向火鍋店提供一站式配齊以及柔性化配送服務,已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食材配送一直是餐飲企業的痛點。一則中國菜系太多,二來不同餐飲企業菜品完全不同,所需食材數量千差萬別。即便是標準化程度較高的火鍋業,南鍋還是北鍋、辣鍋還是白鍋、魚鍋還是肉鍋等等,不同火鍋店間的需求也大相徑庭。
因此,劉寅斌認為,未來火鍋行業的機會還存在于那些以火鍋食材供應為切入口,能解決火鍋企業柔性配送的企業之中。如果將服務做得足夠極致,甚至有可能誕生與“美菜”類似但更加垂直細分的平臺型企業。
是增量還是存量
鄭堅說:“火鍋品類之所以會這么大,與火鍋所能創造出那種熱鬧的、熱氣騰騰的聚會場景有關。”可以看出,傳統火鍋業務主要是通過食材以及服務所創造的場景來連接消費者。
因為不能堂吃,試著點過好幾次火鍋外賣,感覺還不錯。”劉寅斌介紹了自己接受火鍋外賣的經歷。
在他看來,火鍋和其他餐飲業務有很大的不同,火鍋具備高刺激感、高娛樂性、高興奮感、高體驗感等特點,這既讓火鍋更適合堂吃場景,也很容易讓消費者養成定期吃火鍋的習慣。這種習慣類似“上癮”,隔一段時間身體就會提醒你。
正因為這些特性,火鍋行業聚攏了一批似乎感覺不到,卻真實存在的、可以稱之為“基本盤”的消費者。
火鍋“基本盤”里消費者的最大特性在于,他們吃火鍋是有一定頻次的,無論是一周一次,還是兩周一次或者一個月一次,這個頻次是存在的。而不像其他菜式,可能僅僅是一次非常隨機的選擇。
基本盤加上一定的消費頻次,構成了火鍋行業總的消費體量。這個體量看不見,但一定存在。
沒有外賣業務的時候,火鍋的消費體量都是通過堂吃業務實現的。后來有了火鍋外賣業務,消費者會嘗試這種新的消費方式和新的消費場景,也就是說“基本盤開始遷移”。
然而,火鍋最大的特點是高刺激性,因此即便場景有了新的變化,希望消費者大幅提高吃火鍋的頻次也不大可能。
設想一下,一個重度火鍋愛好者,原先一周吃一次火鍋,哪怕火鍋外賣再方便,會變成一天吃一次火鍋嗎?就算嘴巴想吃,恐怕身體也不會答應。
也就是說,即使上線了外賣業務,如果基本盤不增加,火鍋行業的總消費規模并不會因為外賣而產生巨大的變化。
業務模式。
就像海底撈試水的火鍋外送食材自提站,這家開在居民區的自提店,更像是海底撈的一個前置倉,店內商品既有鍋具、底料到食材、調料,也有半成品、精釀啤酒,甚至還有海底撈自熱小火鍋等產品。
而當前在全國已經擁有5000多家門店的鍋圈食匯也在以類似方式攻入社區。不同的是,以性價比為特色的鍋圈,采用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目前絕大多數門店集中在二三線甚至以下城市構成的新興市場。
在劉寅斌看來,這些從火鍋里長出來的新的業務形態,雖然消費者大多也出自火鍋業“基本盤”,但從長遠來看,這不是一個單純的存量市場,而是一個基于口碑傳播的增量市場。
消費分級帶來的機會
拼多多從誕生之初就將目光放在新興市場(亦被稱為“下沉市場”)用戶身上。在火鍋行業,也有一群對食材和服務沒那么敏感,但對價格比較敏感的新興市場,這或許是一個值得火鍋企業興奮的處女地。
正如劉寅斌曾經說過,“任何一個大眾消費品類在品質和服務不變的情況下,只要價格下降一個層級,用戶數將成指數級上升。”名創優品的成功,其實也符合這個定律。
這并不代表消費進入降級時代,而是在于,隨著消費者越來越講求獨立的、個性化的消費主張,消費分級時代已經來臨,為更多細分、垂直的甚至目前看起來并不起眼的企業留下了生存的空間。
以鮮牛肉打入火鍋市場的鄭堅確信,火鍋業看起來在餐飲里標準化程度最高,但因為體量足夠大,所以一些難做的、細分的市場還是有很大的機會。
一個放大器,它不僅放大了經濟社會的風險,也放大了商業世界的機會。
這個時候,企業需要找到一個細分市場,鉆進去做精做深,通過為消費者創造獨特的價值在消費者心中形成品牌心智。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餐飲收入突破4.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4%。
而《2020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則表明,中國的餐飲行業產業集中度較低,行業普遍存在產品附加值較低,客戶黏度不高,生命周期短等問題。目前,已有60%的餐飲企業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并將品牌發展作為企業重要發展戰略。
打造品牌將成為餐飲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式。
劉寅斌也指出,餐飲企業的競爭看似是供應鏈、服務的比拼,但無論其面對怎樣的消費群體,最終必須要走向一條品牌比拼的道路。品牌又是什么構成的呢?最終離不開產品、服務、體驗和價格等基本要素。
針對那些將目光盯住新興市場的火鍋業新品牌,鄭堅認為,火鍋是餐飲業里最大的一塊蛋糕,從火鍋業本身來講,新的玩家入局一定可以將整個蛋糕繼續做大。
只是,對火鍋企業來講,還要看到“硬幣的另一面”:入局者越多,競爭也在加劇,這就要求企業通過產品創新、服務轉變建立競爭壁壘。
“未來,火鍋大市場誕生另一個‘海底撈’并非沒有可能。”劉寅斌在采訪最后預測,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今日話題:參與社區團購,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