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丨漢鏤孔云紋銅染爐:一只單人小火鍋江一燕摟的不是吳鎮宇,而是整個娛樂圈的丑陋,他們什么關系?
火鍋的歷史源遠流長,而關于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火鍋最早起源于戰國時期,和那時候人們用的陶罐與鼎有關;另一種說法則提出火鍋起源于西漢,當時所用的銅鍋被稱為“斗”。但無論是哪種說法,都表明火鍋至少在漢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說起火鍋的歷史離不開染器及溫食器。漢鏤孔云紋銅染爐就是一件典型的漢代青銅溫食器。它長17厘米,寬10厘米,高11.3厘米,底長8.7厘米,整個爐體為長方形,卻下小上大,像個臺階。兩個鏤空的爐體圍欄呈弧形,用以支撐耳杯。爐體四周、底器等部位均有小孔,形態不一。位于四周的小孔可在燒炭時引入空氣助燃,底部的孔用來漏灰,而爐底一側正中的方形孔則用來插入器柄。但本文這件銅紋染爐并不是一件完整的染器——缺乏耳杯、托盤以及器柄。
現在,人們食用火鍋時會搭配各種蘸料,而古代最早的邊搭配佐料邊吃東西的方法叫做染食。染器就是最早用來盛放蘸料的器物,又稱染爐。但也有學者將染器分為染爐和染杯兩部分。除了基本意思,“染”也會指代古代常用的蘸料豆豉——不僅能調味,亦可入藥。
染爐本身也屬于一種溫食器,自帶加熱功效。一套完整的染爐通常包括三個部分:耳杯,用于盛放醬料(豉醬);爐體,用以存放炭火;淺盤(托盤),用來承接炭灰等雜物。按照現在的話來說,染器就相當于一個古代版的單人小火鍋。想象一下,漢代的官員富商和家人朋友一起聚餐時,一人抱著一個染爐吃火鍋的場景。是否讓你想起了去吃呷哺呷哺的日子?
專家解讀
染食的具體方式一直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話題,進而也牽扯到了染器的具體用途。文物專家孫機認為,古人食肉無往而不染,因此不需要再用其他醬料蘸著吃了,從而認為染器應是濡食用的工具,即把煮熟的食材從鍋或者鼎中撈出來并放在染器中持續加熱。
而河南博物院研究部館員向祎和張曉蔚指出,染杯的設計非常適合盛放豉汁,故而染器的主要作用是盛放蘸料。爐體的作用主要是給豉汁加溫以配合蘸食,而非給夾出來的食物保溫。
還有學者認為染器是給酒加溫的“溫酒器”。然而根據實驗,這樣的持續加溫很容易把酒點燃,至少會降低其美味程度。故而染器不可能是溫酒器。
染器在東漢后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而染食、濡食之類的方法經過進化和演變形成了瀹食,并發展成后世的蘸食以及涮食——也就是人們如今吃火鍋的常用方式。染器雖然遠去,但其在火鍋的發展史中卻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上一篇:當MBTI遇上火鍋,i百聯加碼“暖經濟”31歲在春晚一炮而紅,觀眾都以為他隱退了,其實已經去世10年了
下一篇:當天新鮮食材、手工制作的墨魚丸、蝦球……爽滑Q彈,好吃!78年有人問:留學生派出去不回來怎么辦?鄧小平一句話讓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