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圈食匯「危險在前」
公眾號 - itlaoyou-com
來源|IT 老友記
作者|李明軒
七年開出萬家門店的鍋圈食匯,沖刺敲響上市鐘。
11 月 2 日,鍋圈食匯正式在港交所上市,開盤價 5.98 港元 / 股,盤中一度漲超 2%,最終平收 5.98 港元 / 股。
" 對鍋圈食品而言,實現港股 IPO 不僅是里程碑的鑄就,也意味著公司走向了更廣闊的發展平臺。" 鍋圈食品董事長楊明超說。
不過,鍋圈的發展里程碑之下,消費與市場環境正急劇變化。
2023 年以來,文旅消費復蘇,迅速增長的出行人次帶動餐飲消費逐步回暖。數據顯示,今年中秋及十一假期,全國餐飲堂食消費規模較 2019 年增長 254%。
對于定位 " 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品牌 " 的鍋圈而言,堂食消費意愿增長勢必會帶來一定沖擊。另外,消費復蘇的整體形勢低于預期," 需求增長、購買力不足 " 的現狀料將持續。
短期內消費疲弱難有改觀,這對鍋圈將是另一重打擊。
當然,消費降級會影響所有餐飲、零售品牌,但基于鍋圈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其基礎的品類范圍,到核心的供應鏈能力、品牌的戰略定位,都將在未來遭受巨大挑戰。
" 在家吃飯 " 名不副實?
自我定位 " 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品牌 ",但鍋圈能為消費者提供的食材選擇高度單一化。
招股書顯示,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鍋圈的產品組合包括火鍋產品、燒烤產品、飲料、一人食、即烹餐包、生鮮食品、西餐和零食,共計 755 個 SKU。
不過,從收入構成來看,2022 年,鍋圈的火鍋產品的營收占比高達 75.8%,即使鍋圈已經不斷火鍋之外的品類,但截至今年 4 月 30 日,其火鍋產品的營收占比依然高達 74.8%。
超七成營收來自火鍋食材,成立七年的鍋圈還難以破壁火鍋食材領域。
實際上,餐飲零售的品類可以持續擴張,消費者也會自創菜譜。第三方社交平臺上有網友表示,在鍋圈購買肥牛卷、拉面和番茄火鍋底料,回家就可以自制一頓 " 番茄肥牛面 "。
但鍋圈能否稱得上 " 解決方案品牌 "?
實際上,跨入 " 萬店俱樂部 " 的鍋圈,過去三年依然是 " 開店擴張規模以吸引投資者和加盟者,再通過資本輸血、向加盟商賣貨以繼續放大市場規模 ",形成 " 渠道強權 " 的規模競爭力。
截至 2023 年 9 月 26 日,鍋圈的門店總數高達 9978 家。
門店越多,購買者和單量越多,但渠道規模與品牌的消費心智截然不同,僅僅是更多的門店,對消費者而言依然有很強的可替代性,因為能買到火鍋食材的渠道不止鍋圈食匯。
相反,品牌本身往往會聚攏大量忠實消費者,零售渠道卻會隨著消費及市場環境而迭代,比如 2020 年 " 千團大戰 " 的社區團購賽道,如今也變成美團、拼多多等頭部平臺的賽場。
再落實到供應鏈環節,鍋圈能否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 " 餐食解決方案 "?
據《萬點研究》,2017 年開出首家門店的鍋圈食匯,從 2021 年 8 月后開始控股食材加工廠、合作建設食品產業園,在牛肉、火鍋底料等品類上實現自主生產,但大部分品類還是傳統的采銷模式,比如火鍋丸子、電火鍋等。
自 2016 年馬云提出 " 新零售 " 概念以來,互聯網公司大舉布局線下渠道,零售端不斷深耕優化傳統供應鏈,比如大力發展生鮮品類的產地直采、夯實短鏈物流,力爭實現產業鏈的平均利潤率,提高商品性價比。
雖然鍋圈也在竹筍、羊肉等部分品類上實現產地直采,楊明超還公開表示 " 未來要孵化 100 個 10 億級別的新食品品牌 ";但鍋圈的部分品類依然是 " 轉售加盟商賺取差價 " 的方式,最終如何在價格端做到真正的信息對稱和透明化?
招股書顯示,2020-2022 年,鍋圈向加盟商銷售產品的收入占比均超 90%,2020 年的占比一度高達 98.2%。
最直觀的差距是,叮咚買菜的生鮮直采規模已經超過 85%,而鍋圈門店的蔬菜生鮮均是加盟商在本地自行采購。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從品類單一化到供應鏈精細度的問題,鍋圈要真正實現從渠道向品牌的蛻變,最終還得回歸產業鏈、深耕供應鏈。
供應鏈難題
日本作家三浦展曾在《第四消費時代》中,將 1912 年起的日本社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消費時代,少數中產階級享受的消費;第二消費時代,以家庭為中心的消費勢如破竹;第三消費時代,消費的個人化趨勢風生水起;第四消費時代,重視 " 共享 " 的社會。
對于三浦展的定義,楊明超認為,中國目前正處于第三消費階段," 在這個階段,‘性價比’的需求被放大。"
除重視性價比消費外,楊明超還曾在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表示,鍋圈力求服務好中國下沉市場億萬老百姓的一日三餐。
自從在鄭州開出第一家門店后,鍋圈就深耕縣鄉鎮市場,下沉規模極為深厚。截至今年 9 月,鍋圈在縣級市和鄉鎮一共開出 4338 家門店,占總門店數的 43.48%。
除下沉規模外,鍋圈如何實現全面的商品性價比優勢?
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鍋圈共控股 3 家食品原料生產工廠,分別是生產牛肉產品的和一肉業、生產肉丸的丸來丸去、生產火鍋湯底產品的澄明食品,同時參股投資生產蝦滑的逮蝦記。
四家公司及工廠涉及的四大品類,也是火鍋食材中最核心的品類,但與盒馬、叮咚買菜等新零售品牌對比,鍋圈產品的價格并不能全面占優。
(均以上海為例)
以上海為例,同樣產自廣西北海、重 150 克的蝦滑,鍋圈售價 21 元,盒馬火鍋的自營產品售價 17.9 元;重量同為 200 克的番茄火鍋底料,鍋圈售價 14.5 元,盒馬僅售 7.9 元。
價格差別或許源自于產品的產地不同、物流成本和毛利不同,但在盒馬、叮咚買菜上搜索火鍋品類,產品選擇非常多元,比如盒馬火鍋的肥牛卷就有近 10 款定價、產地不同的產品。
反之,在鍋圈小程序上搜索 " 肥牛 ",除規格不同和套餐類產品外,同品類僅有 2-3 款產品。
如前所述,盒馬、叮咚買菜類似于綜合型商超,品類更豐富,并且致力于實現產地直采和短鏈物流,而 SKU 更集中的鍋圈似乎是 " 零售精選 " 的模式。
如果是 " 零售精選 " 的邏輯,鍋圈又能否像山姆會員店一樣,圍繞 4000 個 SKU 深度參與供應鏈,綜合產品成本與消費需求洞察,做到極致性價比,甚至影響供應商對產品原料的選擇。
最關鍵的,火鍋品類的門檻不高,大量商超及零售品牌都有各自不同的火鍋產品,鍋圈 " 精選 " 的標準又從何談起。
另外,山姆會員店依托對貨源的把控和銷售端的規模效應,增強對上游供應商的議價權和供應鏈優勢,比如山姆掌握了澳洲谷飼 100 天牛肉在中國 80% 的貨源,最終將一塊澳洲西冷牛排的價格壓到 30 元。
面對上游供應商,鍋圈與火鍋品類的多家頭部企業均有合作。安井食品自 2019 年起就與鍋圈開展速凍火鍋料類產品的委托加工合作;三全食品更是鍋圈的投資方,據招股書顯示,三全食品旗下成都全益持股 6.6%。
但零售渠道與頭部供應商的合作涉及定價問題,頭部食品品牌更加嚴控價格體系,這對鍋圈要 " 做食材性價比 " 的目標提出更大挑戰。
渠道端與品牌方的折中辦法是定制化產品,但對品牌方而言,企業發展的第一要務是 " 多賣貨 ",即使對新渠道和重點渠道會有所側重,但頭部食品品牌必然是多渠道布局。
作為零售渠道的鍋圈,很難依托規模本身向頭部品牌爭取更大議價權,核心自產的火鍋食材與新零售品牌相比又缺乏性價比優勢,鍋圈通過傳統采銷模式想把 " 食材賣便宜 ",依然困難。
零售行業是 " 慢工出細活 ",平臺必須從細化產業鏈的過程中一點點爭取利潤率,而鍋圈想夯實商品性價比優勢,其必須真正改變供應鏈中的低效環節、優化鏈路效率,最終才有出路。
最終,鍋圈在食材領域沉淀的供應鏈經驗,能否助力其破壁火鍋賽道?
火鍋食材賽道難破壁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在家吃飯餐食產品的零售額計,鍋圈食品于 2022 年在中國所有零售商中排名第一。
但當前市場集中度較低,即便排名第一,鍋圈食品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僅為 3%。
銷售火鍋、燒烤食材的零售渠道眾多,一派是盒馬、叮咚買菜等新零售玩家,還有一派是小龍坎、三全等餐飲食品品牌;另外,永輝超市、懶熊火鍋等均在布局火鍋食材領域。
火鍋食材領域已然是一片紅海,鍋圈也努力嘗試轉型,不斷增加燒烤、預制菜等新品類,還相繼推出方便速食品牌 " 憨憨 "、鹵味品牌 " 鹵拉拉 "。
但多點布局并未 " 多點開花 "。目前鍋圈小程序已沒有上述品牌產品售賣,天貓旗艦店在售的自熱鍋產品也均為 " 鍋圈食匯 " 商標。
最關鍵的,2020-2022 年,鍋圈的研發費用與銷售收入幾乎不成比例,研發費用率接近為 0;尤其 2020 年,鍋圈銷售收入 29.65 億元,研發費用約 23.5 萬元,研發費用率僅為 0.0079%。
產品力應是鍋圈這類餐飲零售品牌的核心實力,但目前的供應鏈環節不足以支撐鍋圈夯實性價比,并且鍋圈本身缺乏大單品,對消費者而言可替代性更高。
鍋圈依然想破壁火鍋食材之外的品類,但新品類銷售低迷、研發投入極低,這都阻礙著鍋圈的品類拓展,今年鍋圈上新的 " 露營罐罐火鍋 ",也更像是露營熱之下的跟風產品,目前在鍋圈 APP 上僅能搜索到一款毛血旺口味的罐罐火鍋套餐。
最關鍵的,對加盟商的管理也是鍋圈的潛在隱患之一。
今年前四個月,鍋圈的綜合指導服務費(向各加盟商收取固定金額的年度綜合指導服務費)為 4820.7 萬元,這部分收入的毛利率為 100%。
溫州一位鍋圈的招商經理向地歌網表示,鍋圈的品牌使用保證金為 2 萬元、服務費每年 2 萬元,另外在溫州當地開店的裝修費用 6 萬元、店鋪設備費用 5 萬元、首批鋪貨的采購費用 8 萬元,前期投資約 20-25 萬元。
但各地前期投資的標準不同,上海的招商經理表示,當地鍋圈加盟商的前期投入約為 40 萬元。
" 回本周期約為 8 個月到一年 ",上述招商經理說。
招股書顯示,鍋圈 2022 年的閉店率低至 3%,29% 的加盟商經營超過一家門店,但 " 走過一遭 " 的供應商們卻喜憂參半。
據《中新經緯》報道,上海一家鍋圈加盟商,自 2022 年 12 月到今年 7 月,總計虧損約 40 萬元,最終選擇閉店退出。
在開店初期 1-3 個月的 " 蜜月期 " 后,加盟商就要面臨各種現實影響,比如新店保護半徑的范圍不斷縮小、淡季與旺季收入差距懸殊等。
一位杭州的鍋圈加盟商向自媒體透露,旺季每天銷售額 5000-6000 元,但淡季往往只有 500-1000 元,幾乎天天虧本。
加盟模式本身確實是風險投資,選擇鍋圈的加盟者也是想找一種相對確定和自由的方式來投資。但如果加盟管理本身存在風險,加盟商還能否全力跟進?
同時,新的消費環境對鍋圈的盈利能力依然是巨大挑戰。
據招股書,鍋圈 2022 年實現凈利潤 2.41 億元。不過,鍋圈當年銷售及分銷開支為 6.25 億元,其中廣告及推廣開支約 1.38 億元,同比上年均有下滑,這也讓鍋圈的毛利率從 9%(2021 年)上漲到 17.4%(2022 年)。
受大環境的影響縮減廣告投放以換取利潤空間,鍋圈的利潤也是 " 省 " 出來的,而節流本身很難在未來讓鍋圈可持續盈利。
上市之后,鍋圈站在企業未來發展的十字路口上,但每條道路都危機四伏。
地歌網 &IT 老友記法律顧問:北京中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維維
— E N D —
歡迎交流社區團購及大電商
請備注姓名 + 公司 + 職務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