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進入香港,同時也瞄準了更大的海外市場
界面新聞記者張曉藝馬越界面新聞編輯牙韓翔1
在太二酸菜魚和楊國福麻辣燙之后,又有內地連鎖餐飲品牌將在香港開店。
社交平臺上,有用戶曬出呷哺呷哺位于香港尖沙咀的店鋪圍擋,圍擋上寫著“香港首店”“全球連鎖小火鍋第一品牌”等字樣。
呷哺呷哺向界面新聞證實開店信息屬實,并表示香港首家呷哺呷哺試營業時間為10月25日,門店位于彌敦道The ONE商場內。此外,進入香港后,呷哺呷哺依然主打“一人一鍋”的套餐模式,并主推“火鍋+茶飲”,目標消費人群為大學生和公司上班人群。
呷哺呷哺香港首店圍擋(圖片來源:小紅書@港港杠杠)
呷哺呷哺中國香港門店與新加坡門店類似,客單價為180港元(折合人民幣約168元),門店相對較小、并加入茶飲。在供應鏈方面,呷哺呷哺香港門店的核心產品由內地供應鏈體系供應,新鮮食材則是當地地采。
呷哺呷哺背后的呷哺集團在加緊向中國內地之外的市場擴張業務。
加速國際市場的擴張和國際化轉型是呷哺集團董事長、創始人賀光啟在2021年啟動的戰略,2022年開始陸續落地。
首先走出內地市場的是湊湊,早在2019年8月,湊湊就開出了香港首店。
隨后,在2021年賀光啟還表示,“未來三年內,湊湊每年計劃新開80至100家門店,深耕沿海城市市場的同時進軍西南、香港等國內市場,同時加速進軍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澳洲等國際華人聚集區。”2022年1月,湊湊于新加坡開設首店,正式出海。
呷哺集團曾向界面新聞透露品牌擴張思路,團隊首先要在非內地市場進行測試,比如湊湊就是在香港市場獲取不錯的市場反響后,再在新加坡開店。而經過湊湊的陣前嘗試,在有了一定的運營和管理經驗后,呷哺呷哺也走出了中國內地市場。
該公司2023年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30日,呷哺集團在全球共運營1094家餐廳,港澳臺及其他市場的餐廳共14家,其中12家湊湊餐廳中有9家位于中國香港,另外3家位于新加坡;2家呷哺呷哺門店則分別位于中國臺灣和新加坡。
位于北京的湊湊門店(圖片來源:界面新聞蔡星卓)
在境外市場,這些門店的表現還不錯。
根據目前呷哺集團披露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這兩個餐飲品牌在包括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市場的翻坐率和中國內地一線城市相似,分別為2.9倍和2.4倍。其中,湊湊的翻坐率同比提升了0.5倍。
而前述呷哺集團相關負責人向界面新聞表示,呷哺集團在港澳臺和海外市場的擴張已有4年,平均每年都獲得千萬級水平的盈利。
此外,這家公司稱,除了持續開拓呷哺呷哺以及湊湊在海外市場的門店之外,呷哺集團還計劃將剛剛成立的新品牌“趁燒”開出內地市場。
境外門店的呷哺產品。(圖片來源:呷哺集團)
走出內地市場呷哺集團的目的是為了尋找更大的市場機會。
中國內地火鍋市場的競爭眼下已更為激烈。艾媒咨詢發布的《2022年中國火鍋行業發展與消費行為監測報告》顯示,國內火鍋行業市場規模增速將從2019年的10%降為2025年的4.3%。
呷哺集團也注意到了火鍋行業的這一變化。在2023年半年報中它指出,隨著消費進入弱復蘇時代,餐飲品牌都將面臨著在存量市場中搶占更大份額的挑戰,重視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價格和高品質產品將成為維持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在這一背景之下,將目光轉出內地市場的火鍋品牌并不少。除了海底撈和呷哺呷哺,大龍燚、譚鴨血、炊二哥、朱光玉等火鍋品牌今年都相繼公布了出海計劃。
但由于海外市場各方面與內地差異較大,如何在本土化的同時保持自身特色成為這些品牌面前的一道難題。因此你可以看到,呷哺呷哺、海底撈會首先在飲食口味接近內地的新加坡試水,進而往其他國家地區擴張。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蔡星卓)
但若想要在境外市場站穩腳跟,呷哺呷哺將面臨一些挑戰。
一方面,呷哺呷哺的性價比優勢可能會被削弱,2023年半年報顯示,呷哺呷哺在內地市場人均消費額為58.2元,是新加坡門店的三分之一。實際上,呷哺呷哺和湊湊這兩個品牌在境外市場的人均消費均為內地市場的近3倍。另一方面,呷哺呷哺也需要這些市場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認知,已經不算新穎的“一人食”火鍋能否成為亮點則有待市場進步一驗證。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